約二百人簽約章接納同志 李清詞陳佐才籲聯署 (3月19日消息) 陳盈恩

約二百人簽約章接納同志
李清詞陳佐才籲聯署
(3月19日消息)

陳盈恩


【時代論壇訊】多個基督徒群體於三月十七日(主日)傍晚在九龍佑寧堂舉辦「彩虹之約——共建同志友善教會」聚會,呼籲信徒簽署彩虹約章,推動教會與性小眾同行,讓愛同志的承諾落實教會中,聚會約二百二十人出席。李清詞牧師及陳佐才法政牧師亦在場呼籲教牧和信徒參與聯署。

左起:主持黃美鳳(香港基督徒學會)、李清詞、陳佐才

該約章指出:「當教內外激烈討論立法的同時,我們同心矢志締造一個和平的空間,讓性小眾的弟兄姊妹在教會中,在安全毋懼怕、互相接納愛護的環境下增進瞭解,明白彼此之間的差異,擁抱上主創造的多元」。合辦單位之一的基督徒學會表示,聯署截至三月十七日下午五時三十分,有一百九十九人參與聯署,聯署至四月底完結,並在五月十七日「國際不再恐同日」中對外發放。

九龍佑寧堂的主任牧師王美鳳表示,這次是難得的機會,讓教會與同志修補撕裂的關係。她希望同志信徒曾在教會受到的創傷能得到醫治,所有信徒也能放下偏見,實踐真正的愛與共融。聚會中播放了〈同志生命見證〉的短片,當中有同志媽媽、同志信徒及變性人信徒分享他們所面對的掙扎,以及在信徒群體中遭受過的傷害。

同志友善約章

范立軒

香港基督徒學會總幹事范立軒介紹同志友善約章時指出,該約章是參考普世教會協會於九六年及零六年的兩份有關教會與倫理及教會與性的文件寫成。他表示明白教會就該議題達成立場一致非容易,但希望大家也能認同約章中的信念。約章有七點推動教會的承諾,其中包括「接納性小眾的弟兄姊妹領受洗禮,加入教會」、「讓性小眾的弟兄姊妹參與聖餐」、「讓性小眾的弟兄姊妹按恩賜平等參與事奉」、「肯定及支持性小眾的弟兄姊妹與異性戀者一同享有平等的公民權」等(約章全文請參下文)。

行動召集人、眾樂教會卜莎崙牧師表示,希望此行動成為一個起點,讓更多信徒承諾積極推動關懷性小眾。她正積極籌備教育工作及課程,冀讓信徒對此議程有更多了解。基恩之家的黃國堯牧師也表示,教會在面對同志信徒時,需重新詮釋信念。「教會需要有更大的胸襟接納他們,也需要有更多的牧者和信徒起來支持和關懷他們。」

卜莎崙從過往與性小眾的相處中,發現他們大部份過往都曾在教會遭受傷害和不接納。她表示,看見了同志的苦難是每時每刻的,因他們要面對自己、面對社會環境和在教會中被定罪的掙扎。復活節臨近,她期盼信徒能於大齋期內反省耶穌卑微地來到人間時,是參與卑微人的苦難,與他們同行並釋放他們,並以愛反抗排斥與不公義,以祂的生命來捍衛福音。卜莎崙期望信徒以基督為榜樣,思考怎樣能關注性小眾並與他們同行。

人人都該享有家庭的好處

左起:馮煒文、卜莎崙

聚會亦邀得資深神學工作者馮煒文分享自己在讀經中讀到耶穌對家庭的觀念的新演繹。他指凡信靠祂並遵行祂旨意的人就是兄弟姊妹,這家庭觀念是超乎一夫一妻、非被血緣所局限的,這觀念也非用於將人拒絕於千里之外。馮煒文指在耶穌的時代中,適齡男女不結婚會受人鄙視和被剝奪社會保障,那時社會形成了有婚姻才有家庭,有家庭才有幸福的文化和觀念,但耶穌卻開了一條新路,將婚姻和家庭的概念分拆,「耶穌指出人人都應有家能回,能有家庭的好處,但婚姻卻不是唯一的道路,人不需結婚也可享有家庭的幸福和好處。」馮煒文更勉勵同志信徒,雖然選了這條路是困難的,但選了的人有耶穌的福氣,只需繼續相愛,不需懼怕。

教會需謙卑接納關懷性小眾

香港基督徒學會前總幹事胡露茜回應時則指,信仰就是要回到福音的精神,回到生命有血有肉的掙扎中。她指出聖經的詮釋在不同時代一直也有革新,信徒不應由上而下地應用聖經來定罪,卻應謙卑地承認大家也是罪人。此外,胡露茜也認為一些教會對罪人的判斷太抽離,太過以義人的角度來思考,這做成對被罪者的困迫。她認為判斷人者要先認罪,才有復和的可能。「大家要承認人類對性、神學的認識都有限,總有些奧祕是人不能參透和完全掌握的,教會要謙卑地與性小眾同行。」

最後,會眾一起參與同志友善共融崇拜,並同誦約章。

是次聚會由九龍佑寧堂、眾樂教會、基恩之家、路小教會、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香港基督徒學會、性神研究小組、崇基神學院酷兒團契及姐姐仔會合辦。

約章全文如下:

彩虹約章 — 共建同志友善教會

簡介

「彩虹之約—共建同志友善教會 」行動由不同的基督徒群體組成,包括堂會、機構及神學生小組。我們相信任何膚色、性別、語言、年齡、工作、性傾向、身份、不同能力的人,都是上主所疼愛的;故此,教會應努力締造人人平等、彼此接納、友愛共融的環境,讓基督愛的福音代替傷害。

我們邀請你簽訂「彩虹約章」,當教內外激烈討論立法的同時,我們同心矢志締造一個和平的空間,讓性小眾的弟兄姊妹在教會中,在安全毋懼怕、互相接納愛護的環境下增進瞭解,明白彼此之間的差異,擁抱上主創造的多元,讓「愛同志」的承諾真正具體地落實在教會中!

簽訂彩虹約章,是從自己開始,積極地接納、認識、關顧、瞭解、愛護及珍視同志,帶來真正的共融和平安!

我們的信念

教會是一群信徒,被上主呼召,藉著聖靈,在基督耶穌裡合而為一,並見證及參與上主復和與醫治,創造與更新世界的工程。 合一是教會生活的本質,也是三一上主對世界的心意,因此,教會應致力推動世界的復和、正義、團結及整全。

教會藉洗禮參與耶穌基督的受苦、死亡及復活。信徒共領聖餐,代表世界向三一上主作出認罪、感恩及奉獻的行動,重新委身於上主在基督耶穌裡對世界的救贖及復和的工程。教會與信徒同蒙上主的呼召,藉聖靈的能力,服侍因罪而破碎分裂的世界,擁抱和尊重彼此的差異,以正義、和平和仁愛彼此相待。

教會的倫理實踐,是要將聖經的教導與教會美善的傳統活現在每個獨特的處境中。在過程中,教會受上主的差遣,在基督的愛裡,與那些被壓迫和排斥的性小眾的弟兄姊妹連結,彰顯三一上主的國度。

我們相信:上主接納的,教會怎可拒絕?按上主的形象被造的人,怎可被視為俗物和不潔?(使徒行傳十章)

因此,我們承諾積極推動教會

●與性小眾的弟兄姊妹同行。
●聆聽性小眾的弟兄姊妹的掙扎,按他們的需要和選擇,提供適切的牧養。
●提供一個安全、尊重、接納、信任的教會環境,讓性小眾的弟兄姊妹參與教會生活。
●接納性小眾的弟兄姊妹領受洗禮,加入教會,成為基督合一的身體。
●讓性小眾的弟兄姊妹參與聖餐,與主契合,一同分享上主的恩典。
●讓性小眾的弟兄姊妹按恩賜平等參與事奉,回應上主的呼召及大愛。
●肯定及支持性小眾的弟兄姊妹與異性戀者一同享有平等的公民權。

 

(圖片由香港基督徒學會提供)

www.christiantimes.org.hk,時代論壇每日快拍,2013.03.19

Read more

「異中求同」交流會:探討教會回應性傾向歧視立法

「異中求同」交流會
探討教會回應性傾向歧視立法

盧珺鈺
左起:卜莎崙、馬慧儀、蒲錦昌、葉敬德、麥沛泉

港基督教協進會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有見一月中「愛家共融祈禱音樂會」後,教會及信徒對性傾向歧視立法產生意見分歧,故舉辦「異中求同──教會回應性傾向歧視立法」公開交流會,邀請不同立場與取向團體人士同場交流,當中包括性文化學會事工主任麥沛泉、香港基督徒學會管委馬慧儀牧師、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葉敬德博士,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性別公義促進小組委員卜莎崙牧師。

超越立法 在於教育

  麥沛泉指出贊成與反對立性傾向歧視法的雙方,也許對同一議題在宗教層面有不同理解,然而對於一個人的生活困境,卻是同樣關心。只是贊成立法的人士也許認為立法就是避免同性戀者受歧視的辦法,但他則認為性傾向歧視法因為包含罰則,及其立法精神本身就有「不同性傾向均是平等」之意,因此會令在性傾向議題上有不同意見的市民過於容易墮入法網。相對立歧視法,他更建議透過中立的研究,得知同性戀者在哪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例如就學、就業、收入等),接著就研究所得修改相關的現行法例,來確保同性戀者獲得平等待遇。如此一來可討論的空間就更廣闊,更容易成就雙贏局面,不同於單純立法或不立法的爭議,彷彿是一場零和遊戲,必要分勝負。

葉敬德指其實雙方都肯定是想溝通,但事實上確有困難,例如立法是否很容易構成逆向歧視,雙方從來難有共識。他提議邀請中立的法律界人士,就立法後的可能狀況給予意見,協助對話。他又引述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於近日發表的網上文章,嘗試闡釋其立場並非反對立法保障同性戀者,而是希望用性傾向歧視法以外的辦法,把同性戀者現今面對的不平等現象消除。葉敬德指出即使立法,文化處境上仍有無可逃避的問題要處理,如父親仍然可以不出席兒子的同性婚宴,家庭文化中的歧視難用法律解決。所以他認為真正該面對的問題是超越法律的,是關乎要如何教育信徒,甚至社會大眾要接納同性戀者,消除在文化中根深柢固的歧視。

牧者非判官 以愛代定罪

  馬慧儀表示神學上各有詮釋,百花齊放本是好事,但就「愛家共融祈禱音樂會」,基督教卻予人霸權的印象,因為連諮詢、討論的空間也未有,便急著宣告反對,令教內外都有聲音指教會實在衝動了,而且在政府把諮詢不了了之後,信徒間廣為散播的「勝利宣言」也令很多人感覺不舒服。她指此事後,年輕信徒對此有許多聲音和疑問。她表示聖經字面上可能是反對同性戀,但耶穌從來不只是按文字解釋律法之意義,而是用關懷去接觸人,就像跟稅吏撒該做朋友一樣。她認為從牧養角度,牧者非判官,不能定人之罪,反正人人皆是罪人,無人有資格審判別人,「同性戀是好是壞,由同性戀者自己跟上帝處理,我不假借任何權威,去作出可能有誤之判斷。」她又表示明白有人擔心逆向歧視之問題,盼望能從溝通中走出新的路。

卜莎崙則在會上朗讀其中一位同志信徒的見證,指出教會應把門打開,細心聆聽同性戀者之心聲,並一再強調「今天我們也許在此紛紛擾擾地討論,但教會的彩虹行動已經開始。」而彩虹行動的意思就是接納同性戀者在教會生活,回應彩虹約章(詳見第三版)的內容。

平等與宗教自由同重

  在台下討論環節,九龍佑寧堂主任王美鳳牧師提出,有時反對立法一方所用的逆向歧視例子,太個別、太易引起恐慌,她提出現今某些教會不為曾離婚者主持婚禮,理論上也是因個別人士的婚姻狀況而差別待遇,但教會仍是受保護,不會因此而遭起訴。她強調立法原意是要保障人免受歧視,若果任何人,包括教會、信徒,是確實犯了歧視,那就接受罰則,若是被誣告的,就大可相信本港有公平公正的法律程序去處理,毋須過份恐慌。

香港基督徒學會事工幹事黃美鳳亦表示,至今的討論都是借用虛擬的例子、外國的例子、其他歧視條例,原因是性傾向歧視法根本未有實際條文可供討論,她認為更有建設性的做法,是雙方直接一起討論、草擬條文,彼此直接表達期望立法可保障同性戀者甚麼,又可建議法例對宗教應寬容到甚麼程度。

有參加者就當晚所討論總結,認為雙方其實都明白彼此有不同的神學詮釋,亦有不同的關注起點,但同樣關心同性戀者所面對的問題。所以她認為就立法而言,大可嘗試以保障平等待遇之餘,亦保障宗教良心的自由為討論重點,並必須面對教會中好些愛主的同性戀信徒,思考怎樣牧養他們才是教會最重要的責任。

此外,台下亦有就關於如何界定「歧視」與「不認同」、逆向歧視的可能性、立法是否唯一解決歧視的方法等方面提出意見或引發討論。

交流會於三月廿一日,假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舉辦,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蒲錦昌牧師主持,吸引約一百人參加。

第一三三五期.二○一三年三月卅一日

Read more

【明報專訊】揀選生命

【明報專訊】《申命記》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曠野流徙四十年,走到盡處,腳踏迦南美地的入口,面朝無垠未知;他向同伴剖懷吐露,「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

揀選生命,不只是人生路上工作結婚買樓生仔等等的進退抉擇,而是要活一趟怎樣的人生;是否願意承受,存活於真實中,又豐盈又艱辛的重。

眼前矯健精靈的牧者李清詞,一生以來,揀選了生命。

接納他人 毋須條件

香港市民對基督教最鮮活的記憶,不外是一月份在政府總部的「愛家共融音樂會」,數千基督徒聚集天馬草坪,反對性傾向歧視條例諮詢。在香港,教會與同志恰如天敵,在平權議題上總鬥得你死我活;然而,教會並非鐵板一塊,明光之中亦有別樣色彩。月前,數個基督教團體發起「彩虹之約——共建同志友善教會」活動,藉以向同志發出大愛之聲,席間請來不少重量級牧者聲援,李清詞是其中一位。

貴為香港首位女牧師,曾任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副總幹事及英華女校副校長,李清詞在本地基督教會資歷極深,一向以敢言見稱。這次出面為同志發聲,亦不怕得罪教眾,向「反同志特權」的兄弟姊妹提出詰問,「你話你道德,但你有沒有實踐?你說不歧視,但如果有一個同性戀者說想要洗禮,你接不接受?如果你要他改過了再回來,你也是歧視他,這是講一套做一套。」反對同志的衛道者,總是手拈聖經以定他人的罪,然而李牧不認為聖經足以解釋世態,「聖經也有很多文化背景,有文化的限制。我重視的,是耶穌說什麼」。在她眼中,耶穌是個願意與性工作者和稅吏同席,體察接納他者的人,「我不會endorse,但我也不會說他們不對。我不是上帝,為何我們拿了上帝的權力去審判他們?上帝自會審判,用不我們來審。在上帝跟前,人人平等,所以我們就是要接納他們;接納別人,不要那麼多條件。」

「今日我們就有很多法利賽人在教會裏,指手劃腳,耶穌最憎這些人。」說來,眉間有氣。

流離寄住 明白人子之痛

眼前剛滿八十的老者,說話直白率性,半點不矯情;暖白的髮理得整潔有神,窗邊的陽光透在她眼底,啡黑的瞳孔清澄發亮。在基督教保守的氛圍下,敢言的她可算異類,曾多次公開堅持悼念六四、聯署反對廿三條、批評教會內部的奢侈敗壞;勇武之氣令人肅然,然而李牧打趣說:「我不是勇敢,也不是我叻,我是恃老賣老!」剛正耿介的性子,自小育成。李清詞生長自四十年代,男尊女卑的大社會裏,她的父親卻把她捧在掌心寵惜。生於富貴之家,母親早逝,父親長年不待家,家事就由幾歲大的她打點,養成她的傲然自信。

那個時代,是炮火交錯、左中右昏亂陳雜的年頭。抗日戰爭,她舉家到廣州避難。突然一天,父親被抓入獄。原來李父是昔日汪精衛政府的官,日本戰敗,國民黨奪回政權,自是落難。她由千金小姐突變漢奸女兒,被烙上「偽學生」的標號;與弟妹離散,即便是父親留她的名貴古董也被抄走。頓失所有的她,幸得兩位老師收容。本是情分單薄的關係,兩女卻甘願無條件濟助,「所以我知道,不一定是基督徒才是好人」。

克難完成學業,一九六六年按立成為首位女牧師,後更出任副校長、教會總幹事。浮生大半,看似平步青雲,卻也從沒一個固定的家,永遠流離寄住,孑然一人。狐狸有穴,飛鳥有巢,人子卻無枕席之地,她明白人子之痛,生命裏無能述之以言的苦,「我知道痛苦,我知道當孤兒是怎樣的,父親坐牢兒女是怎樣的,沒錢是怎樣的。理論可以學得到,生命的事,學不了。」

孑然意志 踏足貧瘠戰地

她生中,有四年,刻骨難忘。在一九七七年,她答應出任世界傳道會宣教教育幹事,巡行二十二國工作。當時她貴為英華女校副校長,位高權重,意外被傳道會看中,力邀她加入。她一邊仰慕傳道會的平等公義等革新概念,一邊顧念在英華的優裕穩定,心神掙扎難定,「我自己列寫了一張清單,左邊寫了去的好處,有五六項;右邊寫了不去的理由,有十幾廿項!」最後她決定面朝荊棘路,捨棄一切,委身遠行。臨行前,她更囑英華不需要為她留職位,並把所有家當拍賣,全捐母校;走的時候只有身軀,意志,與信仰,「神總有辦法」。

她觸及之地,不是戰火殃城,就是貧瘠窘迫。長期宵禁的東北印度、種族敵對分明的南非、被游擊隊佔領的北愛爾蘭、隔絕的南太平洋孤島,一片片荒蕪之地,重新拼湊她的世界。她曾到一個南太平洋島嶼,只能以獨木舟到達,「土人坐一邊,我坐一邊,職員給我一個膠袋,叫我把相機護照放進去,萬一隻船翻了,可以撈回膠袋。」不諳泳術的她,就這樣迎向大水。旅途上,她爬過北愛爾蘭威爾斯區的礦洞,在黑不見五指的洞底傾聽老礦工絕望的呼號:在勞資的對峙中,教會總站在資方一邊,在「維持繁榮穩定」的口號下,無視工人身上被長久剝削的疤;她走過印度的貧民窟,仰頭看過乞丐身後的雄偉高樓,見證過極致的貧富懸殊下,生命的被貶值;她到過戰亂中的津巴布韋,聽到過黑人青年甘願在彈雨之下,留守國家的誓言,「那是神學也教不到的,是生命的歷練」。

「我不是信基督教,我是信基督」

李清詞銘記一個時代。那是醒覺年代,教會賢人輩出,主張走向世界,不能關上門。一九六三年,John A.T. Robinson寫下Honest to God,批判傳統基督教教義,呼籲人們要對神忠實;教會瀰漫一片更新氣息,信徒刻痛反思神與人的關係、己身信仰的核心,「你不是信衪的行事,it’s not his doing, it’s his being。祂是代表了神,有神的本性」,「我不是信基督教,我是信基督。基督教是教義,由教會定下,有歷史原因,有些對有些錯,都是次要,最重要是我跟神的關係。」

時代轉臉,今天的教會,忠實成了口號,神的殿成為權力必爭之地。不論性沉溺的失敗者,還是詐騙財色的神棍,更甚是一區之長的特首、官員和議員,也要與神對話,一洗罪孽,向大眾彰顯當好人的福樂。對這些「更新」,李牧說,「讀聖賢書也可以做好人的,基督教不是找好人,基督教是找一些真正悔改的人。信教就變了好人?變了好人是結果,不是目的,做好人不需要信教。生命的改變,不是行為上的改變,是整個態度和方向、是質素、是心的改變。」

八十年代自外地歸來,她執掌教區高位,看盡教會惡習,她痛恨教眾強行對非教友傳教,把人硬拉「入會」,「既然我們的神是這麼偉大,你信就信,不信就罷,與我無關,這是神跟你的事,不用我在中間拉人,難道我在做生意嗎?」除了對外的橫蠻,還有內部的敗壞。神的聖殿內,是非猜忌、阿諛奉承,結黨排擠,白熱的權力鬥爭,無日無之,她為此震驚,慨嘆「未著袈裟嫌多事,著上袈裟事更多」。在最孤立無援的日子,剛強如她亦淚沾衣襟,「上帝你為何不出聲?為何默默無語?我也有問過的。你發夢都想不到,教會不是說不愛權威嗎?不是說不愛地位嗎?得個講字!」說,一臉鬱結的怒。

做人良心 最緊要真

醒覺年代已逝,教會不再是讓世人仰仗的無沾的岸;教會展露人前的,不再是單純神聖,卻是對權位的爭奪,對財富的貪慕,對安逸的戀棧,還有對不公義最響亮的沉默。一向敢言的李清詞,自是體諒會堂牧師左右做人難的難堪;不是怕被陷害,而是怕教會分裂,「因此左又不說,右又不說,什麼都不說,只是依書直說,講聖經。」教會愈趨保守,愈發內向,只為保住自己的機構,「平平安安過日子,開會就算,對社會沒甚影響,自己圍威喂」,「對任何不公義的事,你知道,都不敢發聲。」

發聲的,便要受千夫所指。天主教退休樞機陳日君勇於介入社會,力數不公義之事,卻令許多信徒心有不滿,在教會內廣受批評。雖然門派不同,李牧亦遙遙相挺﹕「我好鍾意他呀!個個都不說話,世界怎麼會好?最重要對得住良心。不是故意攻擊,而是真切的這樣想。」坦言跟他「手也未握過」,但牧者間有種同源共生的執著,「敢言,不是故意去敢言,而是真切的覺得,那種真,是很可貴的。做人做得不真,你不要做人了,是傀儡來的!我們不是求人喜愛,我們不需要討好人,討好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做人,最重要是真。」

「政治是人人的事」

教裏教外,亦有論者批評,宗教不要干預政治,李牧立即應道:「這是錯的。政治是人人的事,我們不關心人人的事嗎?怎可以不關心?政治就是關心人的事,我們不可以閉上眼、側耳,不理它的。我們不是搞政治,我們是認識政治。」涉足政治,源於對人的惻隱與關顧,不願旁觀他人之痛。

「最失敗的,是教會的宗教教育,從頭到尾都沒有教信徒往這一方面去想,神的公義,神的正直,神的真理,沒向這些方面想,只是圍威喂,happy hour一樣,(禮儀結束後)就這樣『平平安安的去吧!』」教會,漸漸只剩下甜蜜的團契,信徒就在這個粉色世界中安逸過生活,不理真正的天父世界上,那無涯的苦難,「你是神的子女,必須行神的意思,神的意思不是唱唱歌這般簡單,神是要公義的。我們所相信的神,是公平、公正、公義的,但我們的行為、做法、活動,有多少是跟公平公義有關係的?」

真正的生命:為公義而行

年過八十的她,一樣關注時事,對李旺陽、劉曉波、劉霞的遭遇,深切憤慨,「好離譜,是我們中國、偉大的祖國才做得出這種事。」在悖逆的世道下,默默無語的人多,挺身奔走的人少,李牧笑言,「多幾個黃之鋒,香港就有希望!起碼他肯思考,不一定句句都正確,但是他肯站出來,有勇氣」。

「有些人說,不知道如何選擇,其實不然。善與惡,不會不懂。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裝作不知。你問心吧,一定知道的。」知而不為,實是因為恐懼,怕受迫害,「事實上很多好人都痛苦一生,一樣要掙扎,一樣被拉去坐牢,一樣被處決,上帝不是這樣保護我們。」李牧說話毫不留情,直白坦言,為公義而行的人未必得到上天眷顧,「不一定快樂,不一定平安,但是他/她活的,是一個真正的生命,一個很有意思的生命。當你看到這一點,你就很快樂。」

文 阿離

圖 劉焌陶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ad more